学校动态

面向未来的大学生能力发展

时间:2020年10月06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我们面临什么样的未来?瞬息万变,不可预知。


终身职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工作的流动性大大增加,刚出现的新兴岗位可能在五年后成为需求量最大的工作岗位。因此,学校培养的学生将要面对的工作可能是还不存在的工作,使用的是可能还未被发明的技术,所以他们将要解决的问题是未知的问题。2008年欧盟通过的《关于建立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的建议》提出,第六级教育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学教育对学生的技能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具有在特定工作或学习领域解决复杂和不可预知问题所需的高级技能、熟练技艺和创新精神。


当然,大学生是能力的承载者,其能力的塑造同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先赋性因素,也有后致性因素。前者主要包括家庭背景、个人特征等不可改变的因素,而后者包括投资教育、后天努力等可改变的因素。追求更高学位和获得工作经验是个人积累人力资本的两条路径,前者发生在高等学校组织系统中,而后者主要在社会工作场所中。传统上认为,高校主要通过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讲授提升个人认知能力,而工作场所主要通过碎片化的、独特的经验传递和体悟提升个人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和结构等格局改变以及技术革命带来的工作组织形态和技能要求的变化,二者的边界将进一步模糊,特别是在大学生能力培养方面,高校需要与社会有更多的融合和协同,更加注重按照社会的需求塑造学生能力。


我们把大学生的能力发展定义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核心能力及公民意识。知识与技能主要是针对某特定工作领域而言的,具有排他性;核心能力是一些基础性的能力,其应用不限定在特定工作领域,因而具有迁移性;公民意识并不直接与工作内容相关,但是它们作为一个人的内在涵养和价值判断,也可被作为一种非认知能力,与个人的生活和职业发展密切相关。


从大一到大四,学生对能力的自我评价经历了一个从显著提升到显著下降的变化。这是因为初入校园的学生在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管理秩序以后,独立性明显增强,这促使他们对自我的认可大大提升,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外活动,无论是专业研究还是通识技能,他们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但是当他们面临职业准备和职业选择时,随着他们对职场和社会的了解增多,他们越来越发现高校与社会相隔的不仅仅是一道校门,他们的能力储备远远不能应对纷繁复杂的工作挑战。


为什么会这样?


作为对大学生能力影响的可变性因素,高校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根据大学生的一般认知,他们在大学期间能力的提升只有60%来自高校的贡献。具体来看,高校给予他们的还是传统意义上对专业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发展前沿的理解以及对专业操作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那些能够具有可迁移性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的贡献有限。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学生群体的异质性增加,决定了进入大学的学生群体能力在各维度上更加分散。同时,愈加分散的还有学生的职业发展趋向以及与此相关的能力需求。这意味着分层的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将进一步分化,不同类型的院校、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培养单位需要更多地了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在一些前沿领域,每年有四分之一的技术将会过时,那就是说一个本科生在毕业时他所学的技术可能就已经被淘汰了。更新高校的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与时俱进是一条发展的必然之路,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基础性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可迁移技能和非认知能力的塑造,授之以渔,让每个毕业生在应对未来不确定的工作机会和挑战时能有确定性的长期解决方案。

个性化制造时代的“个性职教” 时间:2016-04-07 16:58:47 当前整个世界制造业的主流生产模式仍然是以规模化、链条式、生产劳动与产品标准化为特征的大众生产模式,这一生产模式从出现,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财富的整体水平,更是塑造了人类的思考与生活方式。然而,自从这一生产模式诞生至今,就面临着一个自身难以解决的根本矛盾,即如何调和工业生产大众化与消费者个性需求之间的不匹配。由于企业家对“成本控制”的敏感和技术发展的客观限制,导致“量体裁衣”“个性定制”很难变为现实的生产图景。但是,随着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突破,数字化智能制造正在引领整个世界制造业生产模式的迅速变革,个性定制不仅成为可能,还将随着技术迭代速度的加快,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主流生产模式。当个性化制造时代真正到来时,作为在大众制造时代“大放异彩"的职业教育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应对来自工作世界的巨变? 在个性化制造时代,职业院校应开设何种专业 以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这次生产模式变革将会首当其冲地对传统的、以规模经济取胜的工业生产模式带来挑战,而那些能够对库存和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的小型制造商将会独占鳌头。 当个性制造时代到来时,职业种类必然产生结构的调整,职业内涵也必然发生变化,而一些不能迎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职业也将面临着更替。例如,从产品设计到终端用户整个产业链条中的样品模型制作、生产制造、组装、分配、仓储、零售等环节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将会随着无需工具的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而被淘汰。 在个性制造时代,人们所从事的职业将会是需要发挥个体创造才能的职业,是需要人与人之间协调沟通的职业,是能够将生产者、资源、信息和消费者有效整合起来的职业,也唯有这些职业不可被机器所替代。数字化制造不仅需要高端的创新型人才,更需要驾驭这些数字化智能设备的技术人才。因此,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内涵也应该随着个性制造时代职业结构与内涵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紧跟时代变化的脚步。 在个性化制造时代,职业院校应培养何种素质的人才 当制造产业进入到个性化制造时代时,3D打印机从设计文件里获取所有的制造过程信息,人不再介入整个物品的生产过程之中,“零技能”制造的时代即将开启。 然而,尽管这一生产模式不再需要个体掌握复杂的岗位技术操作能力,但却并不意味着对人素质与能力要求的降低。在传统的工业制造时代,对工人技能有着较高的要求,而3D打印机则完全不需要有人介入生产过程就能将物品制造出来,这意味着人将从单调、乏味的,仅需要简单技能操作的生产中逐渐“逃离”,而对个体的个性创造能力、跨领域的整合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面对工作世界变革对职业人才素质需求变化的现实,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改变在大工业生产模式时期形成的标准化、格式化这一“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应更加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审美意识与良好沟通表达能力的,能够契合个性制造时代的跨专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在个性化制造时代,职业院校是否还需要校企合作 随着个性化制造时代的到来,校企合作可能将失去今天所具有的功能与价值,因为生产物品不再需要个体在岗位分工严密、流程设计紧凑的工厂中完成,只要拥有一台3D打印机,个体就可以生产任何他所需要的产品,生产资料的重要性逐渐降低,人的价值将日益凸显。 因此,当生产不再受到场地、规模、劳动分工的限制时,职业学校的课堂也可以变为“工厂”,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任意地在“学生”和“工人”两种角色实现随意转换,理论与实践也就自然实现了紧密契合,这无疑是一场静悄悄的课堂革命。但有必要说明的是,这一革命可能仅限于与制造业相关的专业,而其他类型职业人才的培养,如宾馆服务业、医疗服务业等需要以人为服务对象的产业,其人才培养模式可能仍然需要延续传统的校企合作培养之路。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预言者保罗·麦基里曾在《制造业:第三次工业革命》一文末尾提到,“在此次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政府应该坚持一条基本原则:给技术工人建设更好的学校。”而我们的政府是否已经能够给技术工人提供好的学校?

公告通知

2023年南京工业技术学校自考招生开始了,考生可以网上登记报名,QQ留言,或者电话咨询,我们会和你们尽快取得联系。
咨询电话:025-85126660  
QQ:870725001

报名咨询电话:025-85126660
在线QQ咨询:870725001
版权所有:南京牧鱼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报名地址:南京浦口区东大路9号邮编:210016联系电话:025-83494556QQ:870725001
南京交通科技学校自考办公室(招生就业处)苏ICP备07034683号